2)第两百二十三章 九德与战魂_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前往,与此人长谈一夜,发现对极有研究,屡有高见,令方偭叹服不已。

  此人果如招贤馆官员所说的那样,视名利如浮云,不顾方偭苦求,留下九个字后,便飘然而去。

  这九个字正是“忠、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悌、节”。

  不久,的增刊火热出炉,上面重点刊载了礼部官员方偭对的,见解,对天子当年提出的“五常”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和解释,并提出大胆的拓展,将原本的五常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演化为九德,即忠、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悌、节。

  九德的第一个字便是“忠”——首要便体现在“忠君”上,再次强调了三纲中的“君为臣纲”:忠臣可万古流芳,叛臣则世代遭人唾弃。当然,这个“忠”也有忠诚、忠良、忠恕的意思,同样适用于普通人。

  “孝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强调长幼有序,主要是对父母、长辈之“孝”。“悌”则是由此引申而出,指兄弟间的敬爱之情,悌与孝并称,称为“为仁之本”。

  在原有的“仁”和“义”方面,方偭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详尽解释,并称德者为“仁人”,无德者为“不仁”,“仁”作为个人和社会共同的道德目标。“义”包含大义、正义、公道等,是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,还提出“舍生取义”的至高思想。

  最后一个“节”是气节和节操。这个节操并不等同于后世限制和约束妇女的贞节,而是主要指人在政治上、道德上的坚定性。

  这“九德”的理论一出,顿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,原本就深植人心的的理论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,方偭也因此而声名大振。

  天子闻听,不由大悦,并亲笔提写了“忠、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悌、节”的御宝赐予方偭,并将原本的感恩符更名为九德符,号召天下臣民以九德为范。

  由于比干心痛之疾发作,无法打理朝政,天子当即将方偭提拔为代相,同时被提拔的还有上大夫费仲。两人分别为左右代相,暂代丞相职务,同时将一位“名不见经传”的小人物尤浑调入户部听用。

  方、费二人乃天子最宠信的两名“弄臣”,方偭又因“九德”之说而名动天下,因此众臣对两人代丞相之职也有些心理准备,但那尤浑是何许人也,却未曾听说,从此人与二相一同提拔的情况来看,应该也非等闲人物。

  有臣子经多方打听,得知尤浑是费仲最宠爱的小妾的哥哥,家中有巨富。在重贿费仲后,由其引荐给天子,并主动献上所有家财,为天子修建鹿台。天子因而大悦,赐尤浑在户部任职,接替费仲,负责南郊的鹿台和新寿仙宫修建。尤浑之事,使一些想要提拔的臣子自以为找到了一条升迁的捷径,但在得知这位尤浑所捐献的具体数目后,顿时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